返回首页 第134期第二版

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和建筑行业发展趋势分析

       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10月18日上午开幕。习近作了题为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》的报告。报告共包含13个部分,在前5个部分的都有在不同地方提到我国经济发展情况,尤其在第五部分“贯彻新发展理念,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”中,对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了深入解读。通过归纳分析可整理为如下:

        一、过去五年我国经济发展情况:

        当前,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,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,前景十分光明,挑战也十分严峻。过去五年,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,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,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,稳居世界第二,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,经济结构不断优化,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,高铁、公路、桥梁、港口、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。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,“一带一路”建设、京津冀协同发展、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。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。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。推出一千五百多项改革举措,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,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。

       同时,必须清醒看到,还存在许多不足,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,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,创新能力不够强,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,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。

        二、新时代我国经济新发展理念

        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。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的发展理念。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,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,毫不动摇鼓励、支持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,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,更好发挥政府作用,推动新型工业化、信息化、城镇化、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,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,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,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。

         三、我国实体经济未来发展趋势

        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,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、优化经济结构、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,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。必须坚持质量第一、效益优先,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、效率变革、动力变革,提高全要素生产率,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、科技创新、现代金融、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,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、微观主体有活力、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,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。

        1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。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,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。加快建设制造强国,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,推动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,在中高端消费、创新引领、绿色低碳、共享经济、现代供应链、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、形成新动能。

         2、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,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,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。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,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。

        3、加强水利、铁路、公路、水运、航空、管道、电网、信息、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。坚持去产能、去库存、去杠杆、降成本、补短板,优化存量资源配置,扩大优质增量供给,实现供需动态平衡。

         4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,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。建设知识型、技能型、创新型劳动者大军,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,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。

           5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导向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,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,促进科技成果转化。倡导创新文化,强化知识产权创造、保护、运用。

           6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。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,必须始终把解决好“三农”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。

           7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。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。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“牛鼻子”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,高起点规划、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。以共抓大保护、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。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8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。支持民营企业发展,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。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,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。深化金融体制改革,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,提高直接融资比重,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。

             9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。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,只会越开越大。要以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为重点,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,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,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,形成陆海内外联动、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。

          四、新时代下建筑行业发展趋势

          建筑业也将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,进入2017年下半年,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正在陆续出台各种改革政策。总体方向是“市场化、规范化、法治化”。未来几年,行业改革将真正进入落地阶段。主要趋势为:

         1、坚定不移走质量兴业道路。不断提高质量安全水平,加大施工、监管、标准化建设,坚持以品质赢得市场、赢得客户的发展战略,打造“中国建造”品牌。

         2、支持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。重点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、扶持发展一批专业承包特色企业、提升整合一批中小建筑企业。建筑企业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,推动产业结构中高端、发展方式现代化、企业经营国际化发展。

         3、加强科技创新。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,加大企业技术研发投入,加强信息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,提升企业设计建造能力,大力推进BIM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物联网、智能化等技术在地下管廊、海绵城市、轨道交通、一带一路等重点领域的应用,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4、更好地弘扬工匠精神。面对经济发展“新常态”的挑战,更需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,弘扬工匠精神和传承精湛,勤奋,创新的鲁班文化,将进一步提升企业软实力,为建筑业健康持续发展贡献力量。

          5、经营范围应趋向全球化。积极开拓国际市场,加大市场开拓力度,一方面,继续深入实施“走出去”发展战略,抓住“一带一路”和京津冀、长江经济带这些重要的经济增长极,大力拓展内外市场。另一方面,主动与国内外优秀企业合作,借船出海,不断提升对外承包工程竞争力。

          6、创新建筑企业经营发展模式。未来几年,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资只会增加、不会减少。民营建筑企业可以尝试通过增资扩股、产权转让、新设企业、并购投资和组建联合体等多种形式与央企国企深化合作关系,借力发展。

         7、施工理念应趋向低碳化。促进建筑节能减排、节约资源取得新进展,把低碳施工理念融入到企业发展中,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,注重新技术、新材料、新设备、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,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能耗,实现节能、节地、节水、节材和环境保护。

         8、生产方式应趋向工业化向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工业化方向转型,在提升工程品质和安全水平、提高劳动生产率、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不断努力,走“建筑设计标准化、构件部品生产工厂化、建造施工装配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”的新型建筑工业化之路。

         9、建设模式应趋向一体化。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模式发展,鼓励企业走设计、采购、施工一体化的工程总承包模式。节省投资、缩短工期、提高质量,推进企业技术创新、改善体制提升人才,培育建筑产业工人队伍。

         10、行政管理应更加法制化。加快健全依法决策机制,主动适应建筑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,推动工程重点领域的立法;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,依法惩处建筑市场各类违法违规行为,加大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等重点领域的执法力度,切实维护好合法权益。

工信部网站备案号: 浙ICP备11007727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