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首页 第86期第四版

南国秋天

  南国秋天

光阴在年复一年的秋来秋往中,一晃间,又进入了金秋时节。

  走在南国繁华闹市的街头,处处见到的是人行道上熙熙攘攘的行人,在清风抚脸的秋日里,行人悠然的步履伴着丝丝的凉风,不觉人们有秋冷秋寒之感。人们穿着薄薄秋装,携手说笑地散着步,显得惬意温馨。奔腾不息的车流,穿梭在马路两旁绿荫中间的柏油路中。如果不是人行道的那些树上偶尔有几片黄叶悠悠然然的飘落,你可能觉得仿佛还是春天呢!

  金秋十月的南国,不见“秋风扫落叶”的景象,而是“大自然空调”在给人们调节着舒适。你看,那户外的空气,凉丝丝地润着人身体的肌肤,沁进脏腑,清凉惬人。那秋夜的月亮,它的清辉,默默地泻在神州的山河大地上、泻在人间。月底下的人儿,被笼在似轻纱的透明月光里,欣赏着“千里共婵娟”的秋夜美景。大地山川,尽管北国是“霜叶红于二月花”,但南国依然是天高气爽,风和日丽,青山依旧,溪流潺潺,既是硕果累累收获的季节,又是秋耕秋种,播下另一个希望的金秋。

  记得孩提时,同一群无忧无虑、天真活泼的小朋友在秋日下的池塘旁捉蜻蜓的情景。池塘边上的小草细木,少见了昔日一些小花朵而多挂了些果荚;蓝天白云浸在清澈如镜的水底,在微风的轻吻下,水面泛起一阵阵细细的涟漪。看着蜻蜓立于枝头,嚼动着它嘴里的猎物,稍不防就落到一个小孩的手里。于是,我们几个小玩伴就高兴得蹦了起来。后来在学校里读书,学到“螳螂捕蝉,巧知黄雀在后”的成语故事时,又忆起这一幕,开始懂得了自然界里生物链的弱者与强者。那时起,老师就开始教育我们要做生活的强者。

小学与中学时代,每到秋天,在天高云淡、风清气爽、徐徐凉风的日子里,就与早已约好的邻居几个同学,于下午放学后,一路上浴着柔风,沐着余日,欢声笑语,来到离村庄不远处的山脚下,挥锄松土,种下了小瓜苗。从此就耕耘着,经过了一个又一个的秋日和一滴滴汗水的浇灌,昔时的小苗已长出了茂盛叶子、终于开花结果。看到累累硕果,心头会感到阵阵欣慰,心里反复默念着徐特立留在人世上的那句名言“一份耕耘一份收获”。

在这秋光明媚的季节里,白天城市与乡村旷野的上空还多了各色各样的风筝。当午后至夕阳返照时分,公园里的一群少男少女与放风筝的爱好者,早已在这里放着形状各异的风筝。这种富有诗情画意的的景象,在郭末若的笔下,被他的彩笔描绘成“横空欲纵又遭擒,挂角高瓴月影沉。安得妲娥宫里去,碧海晴天话素心”。

 

  生活在南方城市,更清楚人们为什么欲把"秋"称为“金秋”与“千秋”的缘故。如果你在这金秋时节加入到人们的晨练与晚练之中,一定会被时下惬意的清风与人们健身的音乐陶醉,将你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烦恼暂时地忘得-干二净,正如朱自清在《荷塘月色》里写的:“什么都可以想,什么都可以不想,便觉是个自由的人。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,一定要说的话,现在都可以不理”。我想,这么温馨舒适的南国秋光,要是朱自清活在我们这里,或许老先生写的另一散文名篇就不是北京清华园的《荷塘月色》了。

  忽然被眼前飘下的几片黄叶喊回思绪。那几片黄叶,落在葱郁的园林里。对比北国“待到秋风起,秋叶落成堆”,这里没有,它依然如春。唐代诗人刘禹锡就这样作诗:“自古逢秋悲寂寞,我言秋日胜春朝”。悠悠然然的飘落,本来是表达一种依恋、无奈。生活上出现不尽如人意的事,会给人带来不快乐,使人滋生愁感。但多愁善感,是生活的一种消极心态,只会于事无补。我们要学会理智、冷静、忍耐。譬如不成熟的恋情,蕴藏着太多的伤悲,《红楼梦》里黛玉“焚稿断情”的悲剧,足以警示后人。如果这样几片悠然离去的落叶硬要归于秋的使然,那这满园葱郁的秋色,又是说明什么呢?

  “面对这样的飘落,你不会感觉到它是脱离母体,奔赴死亡;而是母体派出的生命的大使,奔赴地母,像美丽的落红,去完成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神圣使命”。飘叶,它是告诉还不是到花朵开放的时候,只不过是秋天一种收藏激情,储存生命的仪式。如果不是,长久的飘逸,为何仍不见树下落叶成堆的衰败之景?

  于是,秋天并不像一个人主观想像的北国之秋,拂开秋天的几片飘飘落叶,你就会发现——南国的秋天胜春日。只要秋阳还在,秋天就在收藏生命,积聚希望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陈烛)


工信部网站备案号: 浙ICP备11007727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