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月话中秋
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”又快到中华民族每年一度的传统佳节——中秋节。而说起中秋节的起源,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,我国的西周时期,因为据史籍记载,“中秋”一词,最早出现于《周礼》。在我国古代历法中,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,故曰“中秋”。
古代人们过中秋节时,中秋祭月,文人赏月,民间拜月是非常重要的节日内容,所以中秋节也称为“仲秋节”、“团圆节”、“八月节”、“拜月节”等。据《新唐书·礼乐五》载“其中春、中秋释奠于文宣王、武成王”及“开元十九年,始置太公尚父庙,以留侯张良配。中春、中秋上戊祭之,牲、乐之制如文”,记载的就是皇家祭月祈福时的浩大场面。
而从唐宋时期开始,文人赏月,则为严肃的祭月行为增添了许多诗意的光辉。在多情的诗人笔下,那一轮明月被赋予了无尽的遐想,似乎在进行着一场人与月的心灵解读,转而化为细腻缠绵的诗句,将中秋之美推向了另一个美学的极致。唐·张九龄《望月怀远》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。情人怨遥夜,竟夕起相思。”唐·白居易“西北望乡何处是,东南见月几回圆。”唐•杜甫《月夜忆舍弟》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。”宋·苏轼《水调歌头》“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”宋·晏殊《蝶恋花》“紫菊初生朱槿坠。月好风清,渐有中秋意”等等。这些数不尽的优美诗句,将中秋之夜,人们内心里各种难以言表的复杂情感,抒发得淋漓尽致,动人心弦,被后人广为传诵。此时,中秋节也已成为华夏儿女释放内心情感的一个特殊节日。
到了明清之后,民间拜月开始流行,并逐渐成为人们渴望团聚、安康和幸福的重要祈福方式。而且在不同地区,不同文化之间,还形成了各自特殊的祭拜方式。但吃月饼却是大家共同不变的习俗,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亲人团聚的民族,而代表“团圆”之意的月饼,肯定是不可缺少的美食。所以,在这个“每逢佳节倍思亲”的月圆之夜,当我们对着那浩瀚的夜空,皎洁的明月品尝着月饼时。虽然与远方的亲人相隔千里,但这一轮共同欣赏的明月,却能将彼此的心灵紧紧相连,传递出难言的相思之情。亦然,也可偷偷猜想下,那广寒宫里的嫦娥是否还会留恋人间的烟火呢?
虽然,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,现代社会的方便和快捷,让浓浓的思乡之情变得不再遥远。但是,曾经那些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,也逐渐开始被人们遗失或淡忘,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文化损失。所以为了弘扬传统文化,加强民族凝聚力,在2006年,中秋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,并作为我国的法定节假日进行庆祝。在历史的长河中,时光穿梭而过,而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却依然是华夏儿女中秋节时共同的美好祈愿。
(夏若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