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光荏苒,转眼又是一年,“银蛇腾空去,烈马飞奔来”。农历马年的脚步声渐渐临近,已经闻到了马鸣的气息,不由得对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搜罗一些与马有关的话题,把马细数一番。说马的成语颇多,最常见和常用的是“马到成功”,这句词语用到马年上也有意义。“老马识途”用在十二生肖上,寓意着又是一个马年轮回。
马是战争之神器,在冷兵器时代的战场上,马是主要战争交通工具,骑兵部队是最具威慑力的军事力量,几千年的刀光剑影中,无数匹马和人一起创造了历史。汉武帝刘彻为获取西域的名马,甚至不惜发动一场战争,他派李广利将军率众远征击大宛,所得的战利品只是十几匹名贵的“汗血马”,命名为“汗血宝马”,也被成为“天马”。成吉思汗的铁骑横扫欧亚两大洲,大清帝国也是跨马争天下,历史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,没有任何动物像马这样影响着人类历史。人对马的依赖胜过一切动物,甚至有时超过人本身。
马还是文化艺术的模特,几千年来,以马为题材的绘画艺术,堪称中国的一绝。从秦始皇陵出土的挽车陶马、汉代简洁质朴的黑漆木马,到造型优美的唐三彩马;从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墓上那浑厚粗犷的马踏匈奴石雕,到唐太宗李世民昭陵祭坛区的六匹石刻骏马;从唐代曹霸画马到现代美术大师徐悲鸿创作的《奔马图》,无论是雕塑还是绘画,也不论是青铜,还是陶瓷,马的形象栩栩如生。在创作上无论是现实主义手法,还是浪漫主义创意,都把马的神情和内在风貌表现得淋漓尽致,深深博得中外人士的青睐和赞美。
文学作品中对马的描述也是神乎其神,《西游记》中唐三藏跨白龙马西行,孙悟空在天庭御马园的官职也是弼马温,他竟然“天马行空,独往独来”。西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无颜见江东父老,自杀前却将爱马乌骓托付给亭长,此马因此而名扬千古。三国时代,有“人中吕布,马中赤兔”之说,又有“人中张飞,马中玉追”的比喻。《三国演义》出神入化的描写,使这些烈马威名长存。
马的功绩不胜枚举,马是生产力的象征,它在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中,马都是不可缺少的帮手,也就是说马就是生产力的标志。马是农耕生产的多面手,拉车犁地、山地驮物、陆路运输都是行家里手,这才有了“茶马古道”,城乡道路才命名为“马路”。马还是文化舞台上的演员,自古就有“马戏团”,你看马儿一身戏剧装扮,演员骑在马上做着各种戏剧动作,引得观众瞩目观看,还时不时报以热烈掌声。
翻开《辞海》,马字的成语词汇不是最多,也是很多,现实生活中以马比喻的话题比比皆是。选才用人者被称为“伯乐相马”;人之交往中的诚意常有“路遥知马力,日久见人心”;细数起马的歇后语来,也是“马背上看书--走着瞧”;进入高科技战争时代,昔日的战马只好“马放南山”了;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,农耕马匹也只能“下马观花”,也会在休闲观光的“车水马龙”中陪人们照相合影了。尽管这样,草原上牧羊人还是骑马放牧,喝着马奶子酒和茶,拉着马头琴,享受着时代的惠泽。城乡马路上机动车在奔驰,马路上已不见马的身影,可在那交通闭塞的深山老林里,马匹还是原始的交通工具。在马戏团舞台上、竞技运动场上、影视剧拍摄镜头前,英姿飒爽的马儿还是不可替代的“角儿”。
关于马的话题不胜枚举,马儿永远是人类的挚友,人们用姓氏、域名、实物、典故来记载它,用文字和语言来赞誉它,用歌唱来颂扬它。单就十二生肖的轮回,马永远也不会淡出人们的视野。马年有马年的好处,俗语道“午马年,好种田”。马年的春风已经孕育,春风得意马蹄疾,在马年的春天里,愿马儿给我们带来好运,愿马给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送来幸福。当人们“马年吉祥”祝福后,有发自内心的“龙马精神”所驱使,在实现“中国梦”的征程上扬鞭策马,必定马到功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