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首页 第140期第四版

追求真理 不断进步的一生

     吴晗(1909-1969),原名吴春晗,字辰伯,号梧轩,浙江义乌人,我国著名历史学家、社会活动家、优秀共产党员,也是清华为之骄傲的优秀学子和教师。他的一生,曾历经磨难与坎坷,但是他对学术事业、对真理的执着追求,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,以及对家庭、爱情、朋友忠诚与担当的优秀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。

      艰难的求学之路

    吴晗自幼就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并且表现出过人的天赋,以才华出众、博闻强记和勤奋好学闻名家乡。但是他的求学道路并不平坦。
    1925年,吴晗中学毕业,因家庭经济困难,只好在家乡暂任小学教员。1928年,吴晗考入中国公学大学部。在那里,他因出众的才华和扎实的文史功底,给时任校长胡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1930年5月,胡适辞去中国公学校长一职。8月,吴晗转赴北平求学。
    1931年8月,吴晗以转学生身份考入清华大学历史学系二年级。
    此时,经济问题仍然是困扰吴晗求学的首要问题。胡适深知吴晗的境况,他亲自致信清华代理校长翁文灏和教务长张子高,请他们设法为吴晗安排一个工读生的工作。入学不久,在文学院院长冯友兰和历史系主任蒋廷黻的帮助下,吴晗获得工读生机会。他被分配整理清朝档案,每天工作2小时,每月给予25元报酬,这是清华当时所规定的研究生做兼职的最高待遇。这一帮助,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吴晗的经济困难。在随后的几年里,吴晗一边努力学习,一边在当工读生之余,拼命写文章赚稿费。靠着这些钱,吴晗不但负担了兄妹三人的学费、生活费,还不断替家里还债,无怨无悔地承担起了一个长子对家庭的那份责任。
    清华园里“太史公”
    早在上海公学读书期间,吴晗在文史方面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考入清华以后,鉴于吴晗的学术基础,历史系主任蒋廷黻建议他专攻明史。
    吴晗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。在师长们的悉心指导与影响下,吴晗除了上课和工作以外,几乎不参与其他活动,读书、抄卡片、搜集史料、撰写文章等与学术研究有关的活动基本上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内容。为此,同学们亲切地称他为“太史公”、“腐儒”。
    在清华短短的三年里,吴晗正是靠着“勤读、勤抄、勤写”的毅力与执着,在明史研究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。在清华学习期间,吴晗在《清华周刊》以及《燕京学报》、《大公报·史地周刊》等有影响的报刊上发表了大量作品,其中一些是具有相当分量的学术论文。
    除了埋头苦读外,吴晗还是一位积极推动史学研究活动的倡导者。1932年,吴晗担任了《清华周刊》文史栏主任,为了组稿、审稿,常常不辞辛苦。1934年5月,吴晗与汤象龙、罗尔纲等10位有志青年发起成立了“史学研究会”。
    1934年,吴晗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,开设明史、明史研究、明代社会史等课程,为当时各高校开设明史课之首创。与此同时,经过多年的勤奋与积累,吴晗的明史研究不断结出累累硕果。在清华学习和工作的短短几年间,一个年轻的明史专家已经成长起来。
    走出书房,进入社会
    1937年9月,吴晗赶赴昆明,任云南大学文史系教授。1940年回西南联大任教,教授中国通史课。
    不久,吴晗初来昆明时相对宽裕的生活就被沉重的家庭负担所代替。母亲、弟妹、侄儿以及患病的女友袁震(他们于1939年10月结婚)的到来,全家的开销、袁震的医药费,通货膨胀,所有这一切令吴晗在经济上不堪重负。
    个人的命运总是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。一边是百姓困顿的生活,而另一边则是国民党贪污腐败成风、独裁统治,吴晗的思想一度陷入苦闷。渐渐地,他“对蒋介石政权由不满发展到痛恨了,讲历史一抓到题目就指桑骂槐,也开始参加一些政治性的社会活动了,走出书房,进入社会了”。残酷的现实让吴晗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。
    1943年7月,吴晗加入民盟。从此,在共产党的领导下,吴晗积极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,不顾个人安危,为争取抗日民主和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奔走呼号,成为一名无所畏惧的民主战士。
    1946年5月4日,联大结束,清华、北大、南开三校复员。8月,吴晗回到了分别9年、满目疮痍的母校。
    为了一个民主的、幸福的新中国的到来,吴晗又投入到新的战斗中。他除了参与民盟工作外,还“团结上层知识分子;通过种种关系,介绍青年到老解放区,举办各种性质的座谈会”,掩护地下党员,并且参加了抗暴运动、反饥饿反内战等民主运动。他在清华的家——旧西院12号,则成为地下党员以及清华、北大、燕京等校进步师生经常聚会的地方。
    1948年8月15日,国民党特务发动了全国大逮捕,清华园也遭到搜查,吴晗上了特务的黑名单。为了吴晗的安全,党安排他奔赴解放区。通过在那里的亲身感受,吴晗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。
    1949年1月31日,北平解放后,吴晗作为军管会副代表,参与了清华大学的接管工作。后任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、文学院院长、校委会副主任委员等职。1949年12月15日,因当选北京市副市长,吴晗陆续辞去在清华的职务。吴晗怀着对新中国、社会主义事业的至诚之爱,为北京市的文教建设工作呕心沥血,作出了巨大贡献。“文革”中吴晗受到“四人帮”迫害,1969年10月11日不幸含冤逝世。
    1984年10月26日,在吴晗诞辰75周年、逝世15周年暨毕业50周年之际,清华大学在荷花池畔修建了“晗亭”,以此来永远纪念和缅怀这位杰出的校友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人物故事)

工信部网站备案号: 浙ICP备11007727号